第七章 2012年11月份,公司所有人员撤离老工厂,进驻新厂区。第一天上班,果然就有两位同事因为公司离家远而辞职,我在心里佩服老郑工。忙碌着......打扫卫生,搬运图纸,渡过了第一天。第二天刚一上班,我就被通知要和带我的工程师(年长我4岁)被调到新成立的研发部。乖乖~还有这好事啊???我心里五味杂陈,我的命真的就这么好吗?我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后来我才知道),早就被划到了这个部门,我们俩就这样被“无情地”调入到了研发部,没得半点商量余地,除非你辞职不干。
有趣的是这个新上司-我们的部门经理,这个人我介绍一下,对我以后的工作态度有一定的影响。经理大人,男,45岁左右,电子专业,硕士学位(汗.......老硕士)。退伍军人,最早在北京某医院工作,后留学美国,英语了得。98年回国,任摩托罗拉某部门项目经理,月薪一万多(我有点惊讶,1998年一万多.......)。同样他也是位“空降兵”,被公司从竞争对手公司高薪挖过来的(据说是年薪50万)。在本公司任产品运营规划副总,兼职我们研发部经理职位。同样是空降兵,这位较我之前那个上市公司的空降兵经理,手段上要高明的多,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我只能想到这两个成语来形容他。这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很是照顾,不是那种嘴上说,生活、工作上有困难请找我,我帮你们解决,实际上P点问题也解决不了的某某领导。每次到了项目的关键点,他都会把我叫到他的私人办公室。由于项目一般都是机械工程师牵头的,如果有问题,马上召集相关人员过来开临时会议。有这样的领导,我能更投入的工作。每次出现错误,我的内心里,第一个想法就是又给领导添麻烦了。
我们在研发部主要负责出口机型的维护和研发,这个公司开始进入大规模客户化时代。每个客户的要求基本没有重样的,导致BOM、图纸成几何倍数激增。我们作为一个小小的机械工程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这是由市场引导的行业。我曾经跟这位开明的领导谈过,机型分为高、中、低三款基本配置,以此三款为基础,采用减法法则,产生多种配置。这样做就能更好的标准化产品,也能有计划的按照计划来进行配置的扩展,减少整机BOM、图纸、物料激增的现象。反之,永远是客户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没有方向(销售部的同仁们,也存在这样的迷茫吧?)) 然而,这种标准化的思想和为之努力的行动只维持了大概2个月的时间,夭折了!总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接受新的模式,妄图抵抗标准化来巩固自己的位置。因为一旦标准化机型正式运行,单个工程师的地位就会降低,危及他们的前途,所以好多人打心底里不愿意进行标准化,水越浑,越好。因为他们闭着眼都能走路。如果浑水清晰了,新人们也能看到方向了,迅速成长为骨干,这些是他们极其不愿意看到的。标准化机型,只进行了一个片头曲就夭折了,后来就没有再提了。因为暗地里有各种力量在抵抗,不只是技术部门,你们懂得。其实,这种保命的行为,有时候也是正常的,你不身临其境,有点难理解。作为一个新人,我只能默默把真实想法埋在心底里。(未完待续......) 第八章2012年12月份,我自告奋勇,申请成为solidworks群,群管理员。一是为了督促自己学习软件,二是能为一些比我还新的新手们提供一些帮助。虽然,此时我还不够强大,但我坚信-我可以。也是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为此,我买了3本书:(1)SW自学一本通(2)SW高级设计(3)SW工程图实战精解。最后一本最为精彩,感谢作者:邢老师。(我能说我和他现在是朋友吗?哈哈!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这个群最开始的时候大概200人左右,我把其中100人清理了出去,两个种人:1.一年时间以上不发言者;2.不修改群名片者(要求:所在城市-行业-昵称,现在依然在执行)。由于群比较活跃,人数慢慢爬升到400多人。每天群成员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发现有些问题都是重复的:比如零件、工程图的模板怎么建立,属性链接怎么做?工程图怎么转成cad,而且字不变样,不抽筋?配置是什么?大型装配体如何不导致系统崩溃?焊件库怎么改啊?怎么渲染啊? ...... 我不一一列举,太多了。我实力有限,跟着大神们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不只是软件,还有一些设计经验。在这个群里,我“贪婪的”汲取着各方面的知识,解答或者旁听着各种问题,信息量巨大,来自各行各业的问题,我清楚的知道我已经找到适合我的武器了。在此,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用了大概半年的时间,我看完了这3本书,接下来的就是实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