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空写一点,文章就不发表了,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一下。
汽车发动机缸盖类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工艺,一是重力,二是低压。
日系和韩系主流为低压工艺,欧美系主流为重力。近几年随国内汽车行业发展,大部分发展了重力工艺,低压工艺由于装备和模具的投入,包括管理和人才的缺乏,只有少部分企业引用,以下重点讲解一下重铸方法:
缸盖重力铸造工艺又细分出几大类:1,金属型顶注式,2,金属型底注式,3,金属型倾转式,4,金属型缝隙式;
金属型顶注式分为:1,金属型单边顶注式,2,金属型双边顶注式,
金属型底注式分为:1,金属型单边底注式,3,金属型双边顶注式,
金属型倾转式分为:1,45度倾转,2,90度倾转,3,180度倾转
由于各大铸造厂对工艺的理解和习惯不同,所以各自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笔者在德国宝马慕尼黑工厂所见,宝马习惯用金属型单边底注方法,包括六缸缸盖。后来笔者进行过尝试,由于单边底注流道阻流面积比双边底注要大很多,所以易产生卷气紊流形成皮下气孔。但国外针对此问题让设备具有倾斜功能与机器人实现同步浇注来降低流道的垂直落差来解决此问题,而国内设备基本上没有此功能。所以单从模仿并不能解决此问题,装备要同步实现。
双边底注式通过减少阻流面积来实现降速缓冲,所以在传统设备上可以解决此问题。
随着缸盖排气集成的设计趋势,双边底注式工艺开始有点受空间局限性无法开双边,所以单边底注或许今后是一个主流趋势。
重力倾转是结合底注充型平稳和顶注热量补缩的完美结合,由于工艺简单,冒口即是浇口,不需要专业人员来设计浇冒系统,所以成为普遍运用的一种工艺,包括其他产品都适用。但由于浇口的面积大,进料流量快,在缸盖产品中存在砂芯气体无法及时排出的问题,也是此类工艺的一个弊端。
缝隙式浇注方法为传统工艺,通过浇道,立筒,内浇口进入产品,由于受端盖分型面影响,一般浇道放到端面,为最远端,易形成浇不足,模具受热不均等问题,此工艺只有小部分企业运用,不是主流工艺。
如何寻求一种完美的工艺来生产缸盖类产品,这个问题视企业的条件和装备而确定,不能盲目照搬。
今天写的这,算完成作业,也给自己一个交待,至于细节的问题就不深入写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交流。有时间再写低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