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北部的泸沽湖,其周围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摩梭族。 泸沽湖养育的摩梭女儿,个个美丽健壮、勤劳善良、情深似海。她们在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花房里编织少女的梦,实现她的情真意挚的爱。因为当地男女比例相差悬殊,所以当地没有结婚这样的传统,依然保持着摩梭族民俗“走婚”。但这与人们思维意识的乱伦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摩梭族人口非常少,加之交通闭塞和语言沟通等方面的阻碍,给这个民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杨二车娜姆的《走出女儿国》,刻意把人口稀少的摩梭族称呼为“女儿国”,描绘渲染摩梭人的走婚风俗制造卖点,给读者留下了摩梭人“乱伦”、“乱交”的不良印象。
今天冲着“走婚”到泸沽湖的男人来自世界各地,也是因为有“走婚”来遮羞,男人们更加肆无忌惮,见到少数民族服装的,不论女孩还是女人,开口就问“你是摩梭族的吗?摩梭摩梭?”“可以和你走婚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纳西族学者杨福泉博士,曾在泸沽湖边的一些酒吧的留言簿上,读到一些男性游客因为在这里没有“艳遇”而失望、懊丧、甚至愤怒的留言,认为自己“受了骗”,“白来了一趟女儿国”。杨福泉说:“我深深地为这些不远千里来‘猎艳’的游客悲哀,也为国内有不少这样的游客而感到沮丧。这些都要拜杨二车娜姆所赐。”《走出女儿国》书中大量的对情爱和性的描写,可能是一个13岁就离泸沽湖摩梭女人的感情经历吗?无非是把个人成年后的性体验强加给了摩梭人。这不仅扭曲了摩梭文化,也因其的特殊身份,被误认为是对摩梭女人的代言。致使摩梭人被众多的媒体、游客甚至专家学者误解,美丽的泸沽湖成了一些人梦想寻欢的去处,摩梭文化因此蒙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