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微信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冲压 注塑 求助
    回车查看更多
    论坛可能已存在您要发布的主题帖 关闭
      查看: 15618|回复: 72

      [活动] 铝合金金属型重力铸造实例研讨接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假设这个件中间的连接体是空心的...

      属于等壁厚类型的空心体,请您看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0-11-7 15: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学学,期待各位大师的讲解
      发表于 2010-11-7 16: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啊,期待各位高手出招!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7: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抛砖头!!!

      由于两个对称的耳朵处壁厚最大,想当然的就要从这里浇铸,注意:那个附加的红色的区域就表示是浇道的下面部分,浇道的上半部分及冒口暂且不予考虑!
      发图然后“等着挨批”呢

      [ 本帖最后由 ownyun 于 2010-11-8 01:1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7: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一张,要不说明不了问题。

      [ 本帖最后由 ownyun 于 2010-11-7 17:2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7: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论坛程序有问题?发图片怎么非得两次才成功一次呢?再试一次!!!我明明在线怎么却显示“当前离线”呢?问题还有不少呢!找谁反映反映得。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7: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更好的说明问题,捎带再发张图试试


      发图又失败,又再来一次了

      [ 本帖最后由 ownyun 于 2010-11-7 17:3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9: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都哪去了呢? 俺新来滴谁都不太熟别把俺晒到这里自说自话哈!

      第一个问题: 图片中的红色区域表示铸件的重力浇铸的浇道的一部分,浇道的上半部分暂时不考虑!
      1、如图所示处是否应当这样处理,即浇道距离下部的连接体上面留有一定的距离?
      2、如果应当留,那么怎样确定这个距离的数值,确定原则是什么呢?
      3、如果采用不留距离的方案,那么与此相关的不良铸件会是那种废品情况较多呢?
      4、如果确定留一定的距离,那么不同的距离长度会出什么样的废品情况比较多呢?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 本帖最后由 ownyun 于 2010-11-8 00:3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0-11-7 23: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来玩玩!建议不要改动原始设计。。。。
      发表于 2010-11-8 10: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楼 的帖子

      我先来吐吐口水,尔之愚见,汝之谅解:
      1、如图所示处是否应当这样处理,即浇道距离下部的连接体上面留有一定的距离?
      答:偶认为浇道下部与本体应该留有一定的距离;
      2、如果应当留,那么怎样确定这个距离的数值,确定原则是什么呢?
      答:距离的数值应当以切割的设备来判定,比如锯条的深度为距离,以免切伤本体.
      但从专业角度分析,应该与补缩通道和压头有关,此件偶认为楼主的浇冒口高度不足,补缩壁厚相差太大,冒口应往下延伸一些,一是减少落差,二是增大冒口容量.
      3、如果采用不留距离的方案,那么与此相关的不良铸件会是那种废品情况较多呢?
      答:如不留距离,连接后实现了底注式进料,但连接体易过热,需设置冷却避免缩松问题,且冒口的补缩方向发生变化,需要加高冒口高度;
      如不连接,两股铝液从圆柱壁进入后会在连接体最上方汇集,易形成欠铸,建议将此处分型面移至最高点,易排出气体;
      两种工艺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废品率谁多谁少要看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4、如果确定留一定的距离,那么不同的距离长度会出什么样的废品情况比较多呢?
      答: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说太深了,小弟才力不足.无法回答准确了.凭直觉吧,留根锯条的宽度就行了,哈哈.......
      补充一点,上下距离不重要,它决定了冒口与铸件的高度差而已;我倒认为冒口的厚度较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倾转铸造方法的铝液落差,避免皮下气孔的重要因素.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1: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恁太有才了!俺看完之后甚至都有些激动!可找到组织啦!

      经典呐!尤其是第1、2两条的那些表述,就是专家级的标准答案呐,几乎滴水不漏滴!所以我们可以优先就这两条展开讨论以把工艺精髓让能够用得着的朋友充分理解掌握。大家都可取长补短嘛
      发表于 2010-11-8 15: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楼 的帖子

      遨云兄,这不能怪我回答太简单,是你的问题例的重复性太大了.小弟不才,上来献丑啦.....本来长得也不帅,所以献丑难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7: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假设浇道的底部与下面距离过小,那么在两个耳朵的自身的中间位置与浇道的垂直相交处的内部热节中心就很有可能产生缩孔或缩松,所以我的观点是应当使冒口的最低处处在两耳朵自身的几何中心附近吧,不要太上也不要太下,就如你所言太上落差过大容易夹渣气孔,不大好描述啊,配合图也许能说明白。我也认为“补缩通道和压头”在这个件上是重点考虑对象。
          开始发帖时我没有说清楚那个红色区域是怎么回事后来又编辑修改了一下,麻烦嫁人兄弟再给看一遍修改后的帖子还有没有说的不清不楚的地方,不然就没有讨论的价值了。
          另外,我认为红色浇道的平均厚度(带有锥度只好讲平均值了)与耳朵的厚度相比稍厚点就能行(可先按照一比一即与耳朵一样厚去加工模具,试模后发现不行再连同其他的不足之处一起加工一下),因为浇道处处在铸件中心所以本身温度就不算低,并且所有的铝水又都从这里经过,此位置的温度在连续生产的条件下会很高远高于其他位置一般没有问题的符合顺序凝固的要求,同时在生产现场可以要求操作者保持浇道内部保温性涂料有足够的厚度。
          再者,关于如何最大限度提高铝水利用率提高工艺出品率减少浇冒系统的总铝水消耗量,同时还要确保顺序凝固的规律可靠实现,可以采用一种(自认为)比较特殊的参考方案。抽空再继续帖,忙事情了。忘了传图立刻补上!!

      [ 本帖最后由 ownyun 于 2010-11-8 17:4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0-11-8 18: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楼 的帖子

      此类件我做过,原来给海马做的悬挂支架就是从两个类似这样的耳朵进料的,但没有出现所谓的过热缩松现象.如此处过热缩,下部设置一路冷却水即可,但我始终认为冒口与产品没有拉开高度差,压头不足形成缩松缺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9: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刚看明白了,原来嫁人兄弟是以为我画的那个红色部分是个完整的浇冒口,其实它不是的(看来我还是没给大家表达明白呐),“图片中的红色区域表示铸件的重力浇铸的浇道的一部分,浇道的上半部分暂时不考虑!”也就是说:图上的红色部分仅仅算是浇冒口的“根部”吧,由于它和冒口紧密相连连成一体了所以不容易说清楚,这样说应当比较清楚了吧。因此加上上部的冒口后高度就自然足够啦就不会出现“冒口与产品没有拉开高度差,压头不足形成缩松缺陷”的问题了。
          另外我发现南方北方在很多专业用词上有些不同俺一时半会还没适应呢。
          对了,我说过的那个特殊的方案可能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把它晾出来给不知道的朋友看一看有益无害,见下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0-11-9 08: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楼 的帖子

      "图片中的红色区域表示铸件的重力浇铸的浇道的一部分,浇道的上半部分暂时不考虑!”....噢,怪我看事太急,没瞧清楚.惭愧一下.......我以为遨云兄采用倾转铸造法,所以就简单的理解为浇口即是冒口了.如真是倾转铸造,那也就不要分浇道上下部分了.冒口即是浇口这是倾转铸造的特点呀.
      另遨云兄展示了"隔热排孔构造示意图",应该也是采用空气加热膨胀法反压冒口形成较强的补缩能力,但这么多孔怕漏气,如漏气保温效果就不好了.莫不如采用偶们的"真空气垫保温冒口"法(专利技术,吹牛专用),保温效果更佳......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09: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这样的:先给它起个名字就叫“排孔式保温冒口”吧,(实际中效果更好的是错位排孔式 保温冒口抽空也弄个图片吧)。它的道理极其简单,随便什么人一看就懂无需解释的。这些小孔里头可以填塞陶瓷纤维、玻璃纤维、或者是灌入水玻璃液让它自己膨胀堵死即可的,目的是防止灌入铝水提高保温效果。钻孔的方向最好能够顺着冒口的外展倾斜度进行(此类冒口最好的构造是上口大下口较小所以存在一个外展的斜度)。反向思维:假如您并不在乎铝水的浪费,那么这一构造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减小冒口尺寸,解决模具构造的布局的空间和位置的受限问题。
      不过说实话啊!  采用此类技术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工艺出品率,减少铝水的浪费,降低铸造成本”,所以说一般情况下往往只有对生产成本问题非常敏感者看到此类的帖子才会比较感兴趣,否则单纯从现实上将毕竟钻这么多的这么小的孔有些“纠结心理”是可以理解的。除非是对冒口尺寸有严重的结构限制实在难以做大而难以实现可靠吧补缩的情况,否则普通的技术工艺员是不会轻易采用这一方案的(反正老板一般也不会知道的甚至他根本不懂)。不过经我们长期采用的情况看效果的确不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0-11-9 10: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楼 的帖子

      遨云兄这种方法应该叫:隔热排孔保温法.
      但钻孔太多,费事呀.莫不如沿冒口周边反壁厚掏一圈隔热坑,再盖上一个盖板,里头塞上石棉,效果也不错的.
      此法早些年我们都用过,在模具空间有限的基础上这样搞.现在企业做大了,这些小技巧反而都丢失了.
      现在我们用于冒口保温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沿冒口周边设置几根加热管,省心省事,但费电;二是采用真空气垫保温冒口法,排出充型气体,又利用冒口里的残余空气的温度反施压冒口进行补缩.
      此些方法都有效,但归根到底还是形成温度梯度,在需要补缩的部位设置冷却或改变充型方向,有些小冒口都可以取消了.
      所以省钱的方法有多种,企业还是结合自身特点去适应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2: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深有同感啊!很多曾经采用过的不错的技巧即使今天看来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可是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掉啦。这也是我在这里发帖讨论的主要意图,免得今后连遗憾的机会都没有,真不知道我们无意中都扔掉了一些什么样的东西。
          我的这个办法属于是土里土气的作坊式的,要是一个工厂仅仅是作坊规模只具备钻孔的加工能力的话这个法子还是有价值的,总是说不用花钱出去加工了。
          对于冒口保温,我们一直对电热方式不太接受,总觉得它距离浇铸操作太近就怕洒掉铝水漏电工人也有点抵触,其实仅仅是个个人习惯问题心理障碍的说,就像水冷技术的应用一样都是个心理和习惯问题,这也是技术进步的障碍之一啊!
          嫁人兄弟所提到的———““采用真空气垫保温冒口法,排出充型气体,又利用冒口里的残余空气的温度反施压冒口进行补缩.””这个方案我真的不知道,连思路也没有,有机会很想了解一下。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偶然看到人家同行做同样的事情是那么的有技巧而感到震惊......
          如果方便的话,不知嫁人兄弟能否透漏一二呢?前提是无损您的个人信誉不敢强求,大家都是搞技术的心里都装着“保密”俩儿字。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4: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隔热排孔保温法”:
      不光可以用在冒口位置,其他类似的需要提高模具局部温度、减少热传导、优化凝固顺序和热力场分布等的场合都可以用。不一定非要钻孔,还可以采用局部线切割方法来实现同样的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招聘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求职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技术求助 上一条 /5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模具论坛 ( 浙ICP备15037217号 )

      GMT+8, 2025-7-18 08: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客服电话:0577-61318188
      模具论坛交流群:
      模具论坛交流群
      工作时间: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