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来吐吐口水,尔之愚见,汝之谅解:
1、如图所示处是否应当这样处理,即浇道距离下部的连接体上面留有一定的距离?
答:偶认为浇道下部与本体应该留有一定的距离;
2、如果应当留,那么怎样确定这个距离的数值,确定原则是什么呢?
答:距离的数值应当以切割的设备来判定,比如锯条的深度为距离,以免切伤本体.
但从专业角度分析,应该与补缩通道和压头有关,此件偶认为楼主的浇冒口高度不足,补缩壁厚相差太大,冒口应往下延伸一些,一是减少落差,二是增大冒口容量.
3、如果采用不留距离的方案,那么与此相关的不良铸件会是那种废品情况较多呢?
答:如不留距离,连接后实现了底注式进料,但连接体易过热,需设置冷却避免缩松问题,且冒口的补缩方向发生变化,需要加高冒口高度;
如不连接,两股铝液从圆柱壁进入后会在连接体最上方汇集,易形成欠铸,建议将此处分型面移至最高点,易排出气体;
两种工艺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废品率谁多谁少要看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4、如果确定留一定的距离,那么不同的距离长度会出什么样的废品情况比较多呢?
答: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说太深了,小弟才力不足.无法回答准确了.凭直觉吧,留根锯条的宽度就行了,哈哈.......
补充一点,上下距离不重要,它决定了冒口与铸件的高度差而已;我倒认为冒口的厚度较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倾转铸造方法的铝液落差,避免皮下气孔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