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深模的基本原理(三)
七、 圆筒形拉深工艺计算
1. 无凸缘筒形件拉深的工艺计算
(1) 拉深次数的确定
A. 求出工件的拉深系数:mz=d/D
B. 如果mz> m1,则可一次拉深成形;如mz< m1,则需多次拉深(两次或两次以上)
C. 求m 1, m 2, m 3……m n直到体积小于m z为止,为时的n即是拉深的次数。
D. 另一种方法是由工件的相对高度H/d和相对厚度t/D确定。
E. 多次拉深的目的是防止拉裂。
(2)再次拉深的特点。
变形仍然是依靠径向拉应力和切向压应力的联合作用。使半成品的直径发生收缩,增加高度。
它与首次拉深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次拉深 再次拉深
毛坯 平板(厚度均,机械性能均匀) 半成品(厚度不均,各处性能不一)
变形区 整个凸缘部分始终参与变形 只有台肩部分参与变形
拉深力 初始阶段较大,以后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危险断面 拉裂出现在初始阶段,在凸模圆角处 拉裂出现在拉深未尾,在凸模圆角处。
起皱 凸缘易起皱 起皱不易发生,只是在拉深未尾发生
拉深系数 最小 逐次增大
(3)工艺计算程序
A.确定切边余量δ。
B.计算毛坯的直径D。
C.确定是否用压边圈。
D.确定拉深系数与拉深次数。
E.确定各次拉深的直径。
F.确定各次拉深的凸凹模圆角半径:
ra=0.8 (D-d)t
ran=(0.6~0.9)ran-1
rt=(0.6-1)ra
G.确定各次拉深半成品的高度:
2.带凸缘筒形件拉深的工艺计算
(1) 带凸缘(法兰边)筒形件分类:
A.凸缘相对直径很小 dt/d=1.1~1.4,相对高度较大 H/d>1,可以按无凸缘筒形件进行工艺计算和拉深,即:首次拉深不留凸缘,再次拉深时留出锥形凸缘,最后工序把凸缘压平。
B. 凸缘相对直径很大 dt/d>4,并且高度H很低,这类零件的变形特点已起出拉深范围,属于胀形。
C. 凸缘相对半径较大 dt/d>1.4,相对高度已较大,这类称宽凸缘筒形件,即带凸缘筒形件,它有两种成形方法:第一种是每次拉深高度不变,改变达到要求;第二种是改变每次拉深的直径来增加高度。
(2) 带凸缘筒形件的拉深特点:(原理与不带凸缘筒形件相似)
A.拉深系数
dt/d-- 凸缘相对直径
H/d--工件相对高度、
r/d--底部及凸缘部分相对圆角半径
m由以上三个尺寸因素确定,其中dt/d影响最大,而r/d影响最小,当毛坯直径D及拉深系数一定时,dt/d和H/d不同,则材料的变形程度不同,dt/d越小,H/d越大,则变形程度越大。
B.带凸缘筒形件拉深,凸缘不全转变为筒壁,其可以看作是无凸缘拉深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因此,其首次拉深系数可小于或等于无凸缘形件的拉深。
由于极限拉深系数m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最大拉深力出现时是否拉破。当拉到凸缘直径为dt时,出现最大拉深力,则带凸缘的拉深和不带凸缘的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相同。如当拉到凸缘直径为dt时,未达到最大拉深力(即拉深力未超出材料的屈服极限),则带凸缘的拉深系数还可再小些,其拉深系数可小于不带凸缘拉深时的拉深系数,即m`<m1。
C.首次拉深时,m1=d1/D一定时,dt/d1与H1/d1的关系一定,即dt减小,H1增大,因为d1不变,按体积不变原则,dt与H1的变化关系不变,即变形程度由H1/d1来表示,即可由材料的极限H1/d1(即m1为极限拉深值时)当工件的H/d<H1/d1时,则可一次拉深,否则需再次拉深。
D.带凸缘筒形件的拉深中,dt是首次拉深中形成,在以后的各次拉深中不变,仅仅是靠减
小直筒部分的直径来增加筒形件的高度。凸缘部分由于首次拉深时的冷作硬化作用,在以
后的拉深中已难以拉动变形,强行拉动会导致拉破。
使第一次拉深入凹模的材料比最后拉深部分实际所需材料多才多3~5%,使多余材料在
以后的再次拉深中逐步分配,最后被留在凸缘上,防止由于材料不够,在再次拉深中强行
拉深。凸缘入凹模而出现工件拉破现象。
(3) 带凸缘筒形件拉深高度:
Hn-第n次拉深高度
D-平板毛坯直径
dt-凸缘直径
dn-第n次拉深直径
Rn-第n次拉深上部圆角半径
Rn-第n次拉深底部圆角半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3-22 0:02:1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