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微信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冲压 注塑 求助
    回车查看更多
    论坛可能已存在您要发布的主题帖 关闭
      查看: 1639|回复: 5

      [分享] 案例丨汽车传感器支架精密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1 12: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产品分析

      本案例是某汽车的传感器上的一个支架。精度要求很高,材料为POM,产品很小,最长尺寸为38mm,注塑时还要放金属镶件(铜片),并且要求变形量很小,见图1。

      图1
      本产品的上下二个孔的不同心度是在0.02mm以下的,由于POM(聚甲醛)的制品易产生变形,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制品的内应力,进胶点的位置的选定在模具设计时是要全面考虑的,而且上下二孔在出模后要进行定型处理,见图2。

      图2
      在上下二孔的中间空档中是倒扣的,而且要分二个方向抽芯才可以出模,这给滑块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见图3。

      图3
      这个方向也要抽芯,见图4。

      图4
      在注塑时要将一个镶件放入动模,镶件是一个有很好弹性的铜片,见图5。

      图5
      为了防止铜片在注塑时不被塑料冲偏,铜片上设置了二个小孔,在模具中设置了相应的型芯将其定位,见图6。

      图6
      二、浇口的设计

      经过分析,为了减少产品的应力,尽量减少变形,入胶点的最佳位置在这里,见图7。

      图7
      我采用了点浇口的形式,见图8。

      图8
      模流分析由Moldex 3D公司提供,见图9。

      图9
      由于空间位置比较紧,我设计的浇口是与定模镶针干涉的,这样很不好处理,所以,我取消了定模镶针,成型定模穿孔的型芯我是采用原身留的,见图10。

      图10
      这样可以给浇口拉杆留出合理的位置,见图11。

      图11
      模具的整体结构是采用简化型小水口结构,并采用了先复位装置,见图12。

      图12
      三、分模

      下模仁和三个滑块是这样安排的,见图13。

      图13
      隐掉下模仁反过来看是这样的,见图14。

      图14
      前模仁是这样设计的,见图15。

      图15
      四、滑块的设计

      这套模看起来不复杂,但是滑块的设计还是有点难度的,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先来看滑块1,见图16。

      图16
      滑块1和滑块2的关系,见图17。

      图17
      由于滑块1和滑块2以及它们的共同边界是封胶面,所以这里要处理成统一的平面,并要有拔模斜度,于定模成插穿配合。而且配合面要做的非常精准,使得产品表面的结合线尽量地小,见图18。

      图18
      所有滑块插入模仁的配合面都要在运动方向做成斜面,以免滑块与模仁的配合面由于摩擦而拉毛,见图19。

      图19
      滑块3的设计,见图20。

      图20
      滑块3的端面是与动模仁碰穿的,以形成封胶位,伸进模仁的配合面在运动方向是有3°斜度的,以确保滑块在长期工作时不会由于摩擦而拉毛。

      五、定模的设计

      滑块的动力来源是3个斜导柱通过注塑机开模的力将滑块拨开,斜导柱是利用斜导柱固定块固定在定模板上的。定模侧设置有先复位结构的插杆,见图21。

      图21
      六、动模的布置

      这套模的结构非常紧凑,用的是标准的1515的简化小水口模架,见图22。

      图22
      模具打开后在顶出前是这样的,见图23。

      图23
      拉断浇口的力是依靠上图中的3个尼龙拉钉,为了使得复位的力比较平衡,复位杆的位置也是经过精心布置的。

      七、顶出机构的设计

      为了减少产品的内部应力,使得变形减到最小,我采用了比较多的顶杆,使得产品的各部位的顶出力相对平衡。一共用了10支顶杆,对这么小的产品来说,实属罕见,见图24。

      图24
      由于有5支顶杆与滑块是干涉的,必须设置先复位结构,见图25。

      图25
      八、先复位机构的设计

      现在我来介绍一种最常见的预复位机构,见图26。

      图26
      先复位机构又称预复位机构,它由插杆、摆杆、滚轮、挡块4大件组成。开模时,斜导柱将滑块全部拨开,见图27。

      图27
      由于插杆已经拔出,摆杆有了转动的空间,当注塑机的顶柱推动推板时,由于滚轮的作用,摆杆沿销轴转动(这里是转了15度),见图28。

      图28
      先复位机构在模具的二侧都有,是完全对称的,见图29。

      图29
      九、冷却水路的设计

      由于制品比较小,而且注塑的间隙要放镶件(铜片),所以注塑的周期比较长,所以这套模具的冷却水路的要求不高,我采用了最简化的设计,由于模仁比较小,水是直接从模板上走的。定模是2条直通的水路,见图30。

      图30
      动模也是这样的,见图31。

      图31
      这套模具的设计要点是滑块1和滑块2的边界的安排以及进胶点的位置的选择。
      作者:查鸿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6-7-11 15: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位比较有特色,但那两个孔的同心度公差恐怕会达不到,首先是分开为两个零件出的,其次放电加工累积的误差就已经超过了公差范围了。想知道后来的结果如何了。
      发表于 2016-7-11 21: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是查鸿达?
      发表于 2016-7-12 11: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模具那么小,在立式机上生产吗?生产效率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招聘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求职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技术求助 上一条 /5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模具论坛 ( 浙ICP备15037217号 )

      GMT+8, 2025-5-13 21: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客服电话:0577-61318188
      模具论坛交流群:
      模具论坛交流群
      工作时间: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