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微信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冲压 注塑 求助
    回车查看更多
    论坛可能已存在您要发布的主题帖 关闭
      查看: 6795|回复: 8

      [原创] 评CAE模流分析软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2 19: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CAE模流分析是一种模拟塑料流动的软件。任何一种软件,都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我们不应该高估其功能,也不应该否认其发挥的作用。真正决策的是我们自己,软件的分析
      结果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些判断的依据。在得出结果前,要结合我们掌握的技术原理和经验对结果做分析判断,解读。从而做出最佳决策。不加思考,不加分析,一味的按照分析结
      果来设计模具是会犯大错误的,还不如不用。CAE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分析人员对模具,塑料,成型认识的程度。如果结果与我们的经验吻合,可以验证经验的正确性;如果有出入,那么就要重新检讨分析过程中是否有问题,设定成型条件是否合理,网格修整是否合理,参数设定有没有问题等等。同时,我们也要对经验进行检讨,是否经验正确,只有这样综合的对比再做决策,才能更加的接近实际,而不是盲目的相信和盲目的排斥。
      在很多时候,分析报告能够提供我们很多成型的问题或者隐藏的问题,比如变形,缩水,结合线,应力痕,包封,流动平衡等等。但遗憾的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解读一份报告。大部分的人只是看一下流动状况,而且大部分人也只是做了一下流动分析。说CAE无法分析缩水,应力痕,实在是冤枉了CAE
      就拿moldflow无法分析缩水来说。分析结果当然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哪里会发生缩水,就好象医院的检查报告不会直接告诉病人得的是什么病一样。可是如果我们知道缩水的真正原
      因是由于保压补料不足引起的,我们就可以从流动状况,冷却分析中看到哪些区域冷却凝固慢,哪些区域快。凝固快的区域是否会阻碍凝固慢的区域的保压补料,从而就可以判断那些区域有缩水的风险。依据此结果,进行减胶或者加强缩水处的冷却,或者重新定义浇口位置,再做分析,就可以得出优化改善对策,从而避免缩水。所以我们从报告中知道这些,可以检讨产品结构和模具结构来做预防。没有搞清楚技术的原理,仅仅是从师傅那里得来的经验或者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没有深入检讨,经不起验证,是没办法提高其准确性的。偶然应用解决了一个问题,但下次遇到同样的,而环境改变了,又不知道怎么解决了。这就是模具行业的可悲。比如,我遇到一个案子,一个平板的产品,PC料,2.0mm厚。在一家成型OK,但在另外一家成型的时候,就无法充填满,短射很严重,注射压力很大。两家的成型条件一样,进胶位置一样,进胶方式一样,模具结构一样,就是两家的成型结果不一样,后来通过分析,了解才了解到两家用的PC材料不同,不是同一种型号的PC料,两种PC料在流动性上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是导致两个厂家试同一套模具出现两种结果的问题所在。
      我们要熟知塑料的成型原理,塑料的特性,模具结构等相关的综合知识,才能完全的解读一份CAE报告。同样的,CAE分析者也要具备同样的知识结构,而且要更加的系统,才能作出有信服力的报告。
      尽管许多模具行业者,尤其是一些资深的,从业经验丰富的人士对CAE技术排斥,甚至怀疑反对。但CAE技术还是在蓬勃发展,因为这是大势所趋。CAE的分析理论逐渐成熟,分析软件逐渐完善,从业人员经验越来越丰富,在模具开发和射出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业界因此越来越认同。
      随着消费者欣赏品位的提升,塑料行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试误法”来制作模具显然已不合时宜。如何在开模前更多的预测成型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成为了模具业者考虑的重点,谁预测的更多,就能节约更多的成本,模具质量会更好,就能节约更多的成本。
      随着CAE应用标准流程的推广以及广大用户不断的努力耕耘,如今这一应用模式在众多企业中都已经取的了很好的成效。
      我们大家都清楚在做CAE分析的时候,我们通过输入不同的成型条件调整改善遇到了一些成型问题。同样,在实际成型现场,采用不同的成型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就会存在差异。这就意味着,当我们要做CAE分析同现场成型的结果相比较时,需要确保对比双方在条件一致的状况下进行,这样出来的对比结果才有真实性及可靠性。
      发表于 2009-10-23 15: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文章有点熟,好像在哪见过
      发表于 2009-12-24 17: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忘记了?这是倪课的演讲稿,刊登在《Moldflow成功案例技术汇编》上。
      发表于 2009-12-25 09: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经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想起来了,是在《Moldflow成功案例技术汇编》上见过,因为那里面的文章是我审核校对的,只是时间长了一时记不起来
      发表于 2009-12-28 20: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谢谢你了!!!!
      发表于 2013-1-29 0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谢谢你
      发表于 2022-3-1 15: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谢谢你
      发表于 2024-1-22 14: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招聘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求职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技术求助 上一条 /5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模具论坛 ( 浙ICP备15037217号 )

      GMT+8, 2025-4-30 15: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客服电话:0577-61318188
      模具论坛交流群:
      模具论坛交流群
      工作时间: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