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3-15 17: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制作冲压工艺方案的个人经验总结
一个零件最终是否合格,DIELAYOUT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就是模具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其实DIELAYOUT在一定程度上都决定了。所以说在整个模具制造过程中所有需要关注的环节里DIELAYOUT应该是“王中之王”,擒贼也需先擒这个“王”。
但是,虽然说大的原则上制作dielayout是有章可寻的。比如有文章提到的匀流原则、均阻原则、伸延原则、最大压料原则等,应该说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但是制作DIELAYOUT由于与个人经验有很大关系,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每个人又有很多个人经验。我根据自己制作DIELAYOUT的经历总结一点粗浅的个人经验。
一:最大产品原则
所谓最大产品原则就是拉延工序尽可能的拉出最多的产品型面。很多人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只想着如何使模具结构简单。可能某个边如果拉延出来,后续就必须斜楔修边,为了避免使用斜楔而改造产品后垂直修边再后续翻边。这样其实带来了几个问题如需要调试修边线、需要考虑翻边的回弹问题、可能翻边的时候造成整个零件的扭曲。出现任何一个问题付出的代价可能比结构上省下的要多的多。在我们知道的C307的所谓“钢盔”零件前后两次对比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必设筋原则
所谓必设筋原则就是每个拉延工序必须设置拉延筋(当然根据具体零件会有例外)。拉延筋在调整进料、降低压边力敏感性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一种手段,如果一开始就没有,那么到需要的时候就少了一种手段,会造成很被动的局面。或许可以增加,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在以往的实际情况中就发现有不设拉延筋而最后束手无策的情况。再说,现在的SIMULATION还完全解决不了拉延筋的问题。
三:利于结构原则
所谓利于结构原则就是指后续工序的分布要有利于模具结构。这个原则谁都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这样当然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确不是这样的。往往更多的精力用于关注拉延,致使由于后续工序划分不合理造成后续模具结构很不合理。比如说对于修边,可以分几次修的情况下就不要一次封闭修边,这样对于废料滑落和压料器的设计都有利。当然这条原则针对具体的零件存在具体的考虑和平衡的情况。
四:孔定位原则
所谓孔定位原则就是后续模具必须考虑孔定位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很多人都知道C/H孔的概念,但是实际运用中我看到的模具厂几乎没有运用(哪怕就是外板也不利外),而且也没有改进的苗头,估计短时间内是解决不了的。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作到的,那就是在拉延后的第一序就把零件的基准孔冲出,而且必须是主次孔一起冲出,之后的其他工序也使用该孔定位。如果由于冲压方向等原因不能进行,那么也必须使用过渡定位孔(即使看来型面可以定位)。关于每序的定位孔在dielayout上必须标明。很多时候冲压零件不稳定的原因就是定位的问题。
五:关于SIMULATION的个人看法
对于SIMULATION,有些人是盲从,认为它似乎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还有一些人认为它不能太相信,以致于根本不重视。在我看来这两种情况都是走了极端。首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