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副模具看起来很简单,相当的规则,也没有太多的别的结构,仅仅只是一个后模行位,却当时下了大把的功夫!为什么呢,分型面的落差太大!产品的尺寸是220*145*143!即便是龙记的R刀25的最大加工深度才150!如何加工便是一个大的难题!
当时,是换了一个新厂,这是接手的第一副模,那个鬼厂,对时间追得紧得很,二副模的3D一天时间,是指模仁部分,可模仁画得细啊,连分型面上的排气都画好了,甚至于C角都得倒上,这些玩意虽没什么技术含量,可得时间!于是把前后模,行位一分就丢给了编程,结果,那边一看,头都大了,这么深的东东我如何加工了,又得需要多少个铜公来清角啊!于是又退了回来。于是有朋友又会问,这么笨啊,不会倒下来加工吗?倒下来加工是可以,多次垫平,多次装夹最易产生装夹误差!所以你什么时候看见车工师傅把一个工件的料定得刚刚好,二头装夹来车削吗?情愿定长个装夹位一刀干到底!
当时来了个新经理,在模房呆了二十年,一直做日系模,最为擅长的是加工工艺的考虑这一块,也就是说设计出来的东东,如何才好加工,才方便加工才是他考虑怕重点,于是,在我的旁边守了一天半,着重是考虑了这一模的后模拼镶!所以与其说是我设计出来的,还不如说是我根据他的意思画的!
这个是他的拼镶结构,相当的散,材料是PET+30%玻纤,流动性不好,拼镶如此之多,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加工,70%的工作量都是线割与磨床加工出来的,尽量的避免用EDM,这是当时考虑的重点。一方面是为了排气,试模后的效果相当不错!几无困气的地方,只是感觉整个模仁部分一是太散,影响了模具的强度,二是感觉过定位太多,在加工的时候,怕相互干涉,于是,在收录到视频里时,又作了改动!见附图:
这个案例收录在视频之中,作了如此修改,把所有的过定位取消了,同时尽可能的避免了小的镶件,有利用保证模具的强度!对于拼镶这一块的理解,每个厂的习惯不一,有的尽可能多镶,有的尽可能的原身留!但有一条准则是不会变的,在保证模具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方便加工!
我一直和我的学徒强调,评价一幅模图不是看他的分型面做得漂不漂亮,做得炫不炫!有三个简单的标准:一看有没有保证模具的强度,有没有薄铁的部位!二看有没有尽可能多的考虑加工的方便性。三看有没有尽可能的考虑到修模的方便与量产性!只要一份图纸,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三点,一张简单的平面模中也能见到深厚的功底!
把简单的模做复杂,复杂的做简单,悟明白了这一点,其实也就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