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其它工艺分析<BR>3. 1 材料的选择<BR>由于油箱底壳属于形状复杂的盒形件拉伸, 材料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拉伸的可行性。以上分析采用的近似盒形件方式,接近盒形件一次拉伸的最大值,为保证批量生产和拉伸的稳定性, 建议采用国产宝钢STl4、SPEC、日本SPECN 、美国SAEl005 钢号的材料进行拉伸<BR>3. 2 毛坯<BR>毛坯尺寸的计算原则, 远离四角圆弧尺寸按弯曲成形计算长与宽(实际中可能稍小) 。四角圆弧处属于圆筒形和部分直边变形的结合, 比圆筒形拉伸尺寸稍小, 毛坯尽量用近似圆弧方法保证拉伸流动。从图5 中可看出,中间拉伸对某些部位材料流动不产生影响, 可考虑由于底面的不平整对于所需材料流动不同,进行合理设计。<BR>3. 3 模具凸、凹模尺寸的确定<BR>油箱底壳主要参数是凸、凹模间隙及凹模圆角半径,这些参数的确定均要求有利于拉伸出制件。<BR>(1) 凹模圆角半径的确定。由于油箱底壳四边变形方式不同, 对于四边圆角处(或近似圆角) 凹模圆角半径R a 应较大。而在大头(即最深处) 短边R a 也应相应大些, 因为该处也属于主进料区。而长度方向属弯曲成形, 由于变形方式不同可小些。经验是作为一次拉伸成形和需二次拉伸的第二道拉伸, 将凹模圆角半径统一先按R a = (3. 5~5) t 确定,然后在拉伸中按上述原则调整。对于中间拉伸如图5 所示, 由于中间部分材料成形基本上*两边材料流动过来, 其短边R a 角和角部R a 角要更大些(对于小R 过渡高、低部分要建议设计改大) , 而其他部分圆角也相应增大, 主要是板料法兰尺寸大, 若R a 小则材料变薄严重,通常做法是:两边及大头一边凹模圆角半径取R a = (5~10) t ,设计时取小些,以后再根据实际放大。<BR>(2) 凸、凹模间隙。由于油箱底壳长度方向两边流动较其它部位快, 而为保证拉伸件两边壁部直而挺, 作为一次拉伸和二次拉伸的第二道拉伸凸、凹模间隙要小些, 单边间隙一般取(1. 15~1. 2) t , 而大头部分圆角处和短边的凸、凹模间隙要大些, 一般取(1. 8~2. 5) t 。对于中间工序拉伸的凸、凹模间隙, 为便于拉伸可放大不少, 按油箱底壳形状有无脱模斜度等来考虑, 一般最小单边间隙按(1. 5~2)t 考虑。<BR>3. 4 润滑和模具材料的选择<BR>(1) 润滑。润滑是拉伸的基础,其效果是减小摩擦以利拉伸, 并能保证制品合格。我厂油箱底壳拉伸均采用液压机, 其拉伸速度变化恒定, 属慢速拉伸。一般采用粘度较高的油脂混合体进行润滑, 并试过几种拉伸液, 但效果欠佳。作业方式在板料上采用一面上油,正反操作。若板料拉伸性能不好,则加入适量动物或植物油脂减小摩擦力。用该油脂混合体容易在拉伸时形成润滑膜。缺点是灰尘和杂质易粘在制品和模具上, 造成拉痕, 拉伸后还要进行除油处理。对于表面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 一方面对凹模R 角和模具间隙进行适量放大,一方面采用了一种完全润滑的方法, 用浸过润滑油的废报纸和聚乙烯薄膜放在凹模面进行润滑, 效果很好, 做出的制品外观几乎感觉不出经过拉伸, 而且可以获得较大的拉伸比。<BR>(2) 模具材料。这里主要指凸模、凹模和压料板材料。由于油箱底壳模具尺寸均较大, 一般采用铸件方式制造, 经过多次试验, 采用灰口铸铁做模具工作部分材料较合适。由于铸铁材料石墨含量高,而晶粒较粗, 含油性能好, 硬度也比较理想, 但要进行适当表面加工,以发挥最佳效果。<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