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微信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冲压 注塑 求助
    回车查看更多
    论坛可能已存在您要发布的主题帖 关闭
      查看: 2810|回复: 6

      双拐曲轴的锤上模锻工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5 17: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border="0"><tbody><tr><td>南阳柴油机厂锻造公司 田永震</td></tr><tr><td></td></tr><tr><td><p>关键词 弯曲型槽 终锻型槽 阻力槽 <br/><br/>我厂生产的2105曲轴锻件,是柴油机上的主要零件(图1)。锻件重38.0kg,材料为45钢,下料规格φ120×470,下料重41.7kg。 </p><p align="center">1 锻造特点及工艺分析 <br/><br/>如图1所示,2105曲轴两端部较细而长,锻件重量主要集中在两φ150×37之间。φ150截面与邻近的φ83、φ84截面的截面比约为3.3∶1,与φ63、φ70截面的截面比约为5∶1。两拐偏离中心轴线65mm。经计算,中部重27.7kg,左端部重6.5kg,右端部重3.8kg。 <br/><br/>根据锻件图,可由下式确定模锻锤吨位。 <br/>   G=KF×10-3=4×1150×10-3=4.6 <br/>式中:G——锻锤吨位,t; <br/>   F——锻件水平投影面积(包括飞边面积),cm2; <br/>   K——钢种系数。 <br/><br/>经计算,模锻2105曲轴需用5t模锻锤。 <br/><br/>其工艺流程:下料→加热(燃煤反射炉)→压弯、终锻成形(5t模锻锤)→切边(5000kN切边压力机)→热校正(3000kN摩擦压力机)。 <br/><br/>2 弯曲型槽的工艺设计 <br/><br/>根据图1计算并绘制出计算毛坯直径图(毛边槽充满系数0.6~0.7)和弯曲型槽图。在绘制弯曲型槽图时,应根据2105曲轴的特点作适当的修整。 <br/><br/>为保证锻件的两端和中部在终锻时能充满型槽,应对圆钢(φ120)的相应部位进行卡压。根据图1,分段计算出局部重量及局部计算毛坯重量(中部毛边槽充满系数按0.3~0.4),并与同一部位同一长度的圆钢重量相比较,选定图1中的Ⅰ-Ⅰ、Ⅱ-Ⅱ部位进行卡压。经卡压后的毛坯,Ⅰ-Ⅰ、Ⅱ-Ⅱ之间的金属可满足中部终锻型腔的充满,两头可满足杆部的成形(图2)。卡压部位的型腔截面如图2中F-F。理论计算型腔高度应为50,实际定为56,以避免因卡压毛坯程度过大而引起终锻锤击时失稳。从F-F截面向端部延伸的型腔,采用4°~6°的张口斜角。F-F截面向中部延伸的型腔,采用12°的张口斜角(图中未标出)。 <br/></p><p align="center">在中部的压弯部位,曾因压弯过浅、宽度过窄而造成在终锻时根部两边出现折痕,且模具不易打靠,增加了锤击的负荷。为避免这个问题,根据经验,采用尽可能深、尽可能宽的压弯。如图2示,压弯型腔凸出部分超出中心线12(锻件图上,拐根部距锻件中心线23),宽度与锻件图宽度基本相当。圆角过渡处,尽可能选用较小的过渡圆角(也不宜过小,否则,在终锻时易引起根部折叠),以增强压弯效果。图2中用R20、R30做为压弯凸出部位的过渡圆角。与过渡圆角相接处的倾斜线,其倾斜角应不小于9°,这里选用了10°倾斜角。 <br/><br/>弯曲型槽的凸出部位截面图如图2中E-E,压弯圆弧深度25,其余15。据经验,加大压弯圆弧深度,可增强终锻时金属向两边移动分配的效果。 <br/><br/>经弯曲型槽压制的毛坯,可方便地放入终锻型槽。锤击时,弯曲毛坯以镦粗形式充满终锻模膛。 <br/><br/>3 终锻型槽的设计 <br/><br/>为使弯曲毛坯在终锻模膛中理想成形,终锻型槽除按一般的设计程序设计外,还应做一些必要的修整。如图3所示,在a、b部位增设阻力槽,以限制终锻锤击时拐部金属向外流动,迫使金属向两边流动,满足中部及φ150×37部位的需要,其毛边槽型式如图4b所示。 <br/></p><p align="center">&nbsp;<br/>由于2105曲轴水平投影面比较大,为减少终锻时的锤击次数,终锻型槽的毛边槽采用图4a所示的双边仓部毛边槽,以增强终锻结束前毛边槽仓部快速容纳多余金属的能力。对于多余金属可能多的部位,仓部深度选用图4中的较大值。 <br/><br/>终锻型槽在锤锻模上的位置,应尽可能使终锻型槽中心与锻模中心重合,以减轻设备的偏击负荷,减小锻件的错移。 <br/><br/>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锻件在垂直方向的实际尺寸可能超出公称尺寸(有时达2.5~3.0mm),故在制作模具时,应有意使终锻模膛浅0.5~1mm。 <br/><br/>4 使用效果 <br/><br/>经生产使用,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目的。切下的毛边不大,整体均匀,不断边。锻件各部位均匀充满,拐内无折叠等缺陷,水平错移仅为1.0mm。 <br/></p></td></tr></tbody></tabl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8-25 21: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建曲轴机加工夹具上传分享
      发表于 2008-9-6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喜欢共享的文献论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招聘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求职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技术求助 上一条 /5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模具论坛 ( 浙ICP备15037217号 )

      GMT+8, 2025-5-25 21: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客服电话:0577-61318188
      模具论坛交流群:
      模具论坛交流群
      工作时间: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