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微信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冲压 注塑 求助
    回车查看更多
    论坛可能已存在您要发布的主题帖 关闭
      查看: 8717|回复: 29

      [原创] 浅谈钳工调试车身外板件棱线滑移的方法及步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4 13: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弟不才,在此斗胆谈一下,钳工调试双棱线的方法和步骤,鉴于本人的经验技术语言表达等水平有限,权当班门弄斧抛砖引玉,贻笑大方了。欢迎楼下补充,评论,拍砖吧。
      双棱线,汽车车身外板件制作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在凸模最先接触的高位棱线中使板件受压变形,在其随后的板件全面进料成型的过程中进料阻力的不平衡,导致最先变形的棱线向阻力大的一方滑移的现象。多容易出现在一些型面较平坦,结构不复杂拉伸程度较浅等的车身A级曲面中。如门外板,翼子版,行李箱外板等。
      首先我们先说下棱线滑移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滑移两方进料阻力不平衡的问题
      进料阻力为模具与板件的之间的摩擦力,f=Fn* μ .棱线滑移就是两方的摩擦力不平衡的问题。找到了原因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了:
      1. 可以适当调节顶杆拔模力FN
      2. 拆除压边圈上面的调压平衡块,着色检查压边圈与上模压料面及凸凹模之间的间隙是否一样进行调整。
      3. 测量调压平衡块的高度是否一致,在不出现其他问题的条件下,在进料阻力大的一方加适当垫片,来较小进料阻力。
      4. 根据冲压中的表面积相似原则,调整料边。视滑移的方向级程度适当增减移动对应的料边。
      5. 调整拉延筋。这种方式应该慎重,在一些拉伸程度较浅的制件中,进料阻力很大程度是靠拉延筋控制的。
      以上只是消除棱线滑移后要考虑使用的的方法,在不大的变动中调整的,在确保其他因素正常的情况下,适当的调整拔模压和料边很方面的。但如果过大的变动料边可能回导致其他问题的出现,如开裂起皱等。我曾经见识过调整料边后棱线问题有所改善但是局部出现开裂缩颈,而后定下料边磨消一点拉延筋,后来又导致棱线的滑移。最后还是将拉延筋补后得到的改善。过大的变大料边也可能会在修边时候费料不能切断,所以在调整前应做全面的的考虑。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4-14 2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验之谈,谢谢楼主分享,对我们初入道的有好处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0: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事模具制作的人都来谈谈经验,交流一下啊
      发表于 2009-4-15 12: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做设计的,也来学学~
      发表于 2009-4-17 22: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开始干结构设计,对模具的调试,以及工艺还有很多不懂得,谢谢楼主分享,希望更多的人来参与讨论
      发表于 2009-4-18 04: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来学学~:lol
      发表于 2009-4-20 16: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很好,呼吁加分!
      发表于 2009-4-22 09: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比较同意楼主第1、3点,在生产中可用,尤其是第一点;
      第二点吗,感觉不太合适,因为那样会导致凸凹模间隙过小,会导致暗裂、开裂的;
      第4、5点吗,建议生产实践中最好别用,设计和生产使用时两码事啊,最起码我还没有这样好的感觉啊!
      本人经验有限,有所错误还望大家指正!
      发表于 2009-4-24 12: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工艺型面时很有讲究的,修边线是要侧修还是正修?是否需降一个台阶来处理?
      发表于 2009-4-25 11: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在工作中对棱线滑移对策
      1调整压边力将滑移方向反侧加大压力减小进料量
      2观察进料量是否拉延筋光洁度不好导致进料不平顺
      3着色观察结合滑移线方向将拉延筋休整后延和消除棱线滑移或不顺
      其他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小调整
      基本可以消除
      发表于 2009-5-8 21: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经验之谈,谢谢楼主分享,对我们初入道的有好处



      发表于 2009-5-8 22: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09-5-8 22: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第三点,同意11楼说法,1楼说法有不准确之处,及时调压垫高度一致,由于机械加工误差,模具型面之间的间隙也有可能不一致。看着色率是一种方法,更为精确的方法是用铅丝测量模具之间的间隙。
      发表于 2009-5-17 11: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来学学~
      发表于 2009-5-17 11: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2. 拆除压边圈上面的调压平衡块,着色检查压边圈与上模压料面及凸凹模之间的间隙是否一样进行调整。(同意此做法  ,目的 就是 消除加工误差 )
      3. 测量调压平衡块的高度是否一致,在不出现其他问题的条件下,在进料阻力大的一方加适当垫片,来较小进料阻力。(不同意 此做法,整体调还是会有阻力不同的地方)
      发表于 2009-7-29 10: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验之谈,谢谢楼主分享,
      发表于 2009-7-29 17: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多次验模过程中,发现各模具厂家有很多的基本要求都没有做到
      首先: 1 装配时导板间际过大或过紧
            2 凸凹模的研合不良(至少保证零件S面研合OK吧)
            3 压边圈研合真的烂(差得没话好说,压料面全是皱巴巴的)
            4 平衡块高低不一致(看到很多调模的钳工,一旦开裂马上就垫平衡块的,垫平衡块不是白研压边圈了吗!真让人搞不懂)
            个人觉得只有做到以上4步,才是模具调试的开始。
      发表于 2009-7-30 21: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
      发表于 2009-7-30 21: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很不错,谢谢楼主共享v
      发表于 2009-7-31 11: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不错
      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招聘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求职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技术求助 上一条 /5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模具论坛 ( 浙ICP备15037217号 )

      GMT+8, 2025-8-18 04: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客服电话:0577-61318188
      模具论坛交流群:
      模具论坛交流群
      工作时间:
      08:30-17:30